——《世界文化1000问》
*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代民歌》
*
利玛窦曰:地周九万里,径二万八千六百六十六里零三十六丈,日径大于地一百六十五倍又八分之三,[距地心一千六百零五万五千六百九十余里]。
木星大于地九十四倍半,[距地一万二千六十百七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四里余]。
土星大于地九十倍又八分之一,[距地二万五百七十七万零五百六十四里余]。
火星大于地半倍,[距地二千七百四十一万二千一百里余]。
金星小于地三十六倍又二十七分之一,[距地二百四十万六百八十一里余]。
月小于地三十八倍又三分之一,[距地四十八万二千五百二十二里余],
水星小于地二万一千九百五十一倍,[距地九十一万八千七百五十里余]。
——《物理小识》明·方以智
*
在比较该图与欧洲各国星图后,他又指出:“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製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
——《敦煌星图》
*
回回司天监 :
升回回司天台秩正四品。
——《元史》
又置回回司天监,设监令1人,(正四品); 少监2人,(正五品); 监丞2人,(正六品)。征元回回司天监郑阿里等议历。
——《明史》
【从元、明,钦天监就开始需要引进回回人了。】
【不过并不是说就没有可取之处了,“明朝初期我国变出现了《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且明初时期朝廷还在北京设置了天文台和浑天仪,并于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浅析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
民间没有禁止人学天文,只是禁止人伪造历书:
及查律例所禁,乃指民间妄以管窥而测妖祥,伪造历书而紊气朔者。言若《天官书》、《天文志》、《历书》、《历志》载在历代国史,语云通天地人谓之儒学,士大夫所宜通晓,第患不能精耳,非槩以例禁之也。据大明会典明开天文地理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仍行天下访取,考验收用。
——《圣寿万年历》
*
关于历法失准:
《大统历》所承的《授时历》,虽在制定之时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但从元初至明中叶已过去百余年,一些过去极小的误差便积累成为大的失误。景泰元年(1450年)用《大统历》预测月食失准,到“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因此,朝议中时有主张改历者,但多被钦天监官以“祖製不可变”、“古法未可轻变”驳回,长期维持不变。
明朝历法长期失准,与钦天监官僚不学无术,既不会推算也不愿意观测天象有直接的关系。当时之观象台形同虚设,嘉靖二年(1523年)光禄寺卿管监事华湘在建议改历的奏折中痛言:“欲正历而不登台测景(影),窃以为皆空言臆见也。望许臣暂罢朝参,督中官正周濂等,及冬至前,诣观象台,昼夜推测,日记月书”,结果仍未被采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上西洋历法奏章中亦谈道:“现在台谏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钦天监官僚久不登台观测,实已成众人皆知的事实。
……
与朱载堉同时的邢云路亦极关注历法的研究与改革,他在任河南佥事时曾上书请求改历,被钦天监官僚诬为“惑世”,他又将郭守敬所定长4丈的圭表加长至6丈,测得回归年数值为36524190日,这个数值比郭氏测定的3652425日更为精确,距推算的当时理论值隻小000027日,远远超越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水平。在明末新历的制定中,邢云路还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中国文化通史》
*
《崇祯历书》对中国旧历法的研究与继承有所不足,它本身也仍然有不完善之处,如引进了错误的岁差认识,所定的日地距离、太阳半径等数据并不精确。
——《中国文化通史》
*
如果这时天气干旱,肥料就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导致小麦因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先天不足”,农户对此的说法叫“胎里贫饥”,这样的小麦在后期会分化不好,麦穗不大,每穗的颗粒也少,从而造成减产。因此在春分时节,如果冬小麦拔节的时期遇上天气干旱的情况,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浇灌,无灌溉条件的麦田要做好中耕保墒工作。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一定要浇好小麦拔节水,而且更要注意施好肥。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