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明法科又如何?明经科又如何?进士科又如何?考中进士的人,只是考试有本事,做事未必就有本事了,更不用提做人。既然大人曾说过,愿转明法科也是一条路,那学生愿意转的。”
祝缨道:“你起来好好说话。”
顾同老实地爬了起来,问道:“可以么?”
“哪一科,能在全天下的读书人里脱颖而出的都不是一般人。”
“学生明白的。”顾同说。他突然之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只想一个问题:阿翁厉害,怎么连个县令也没当上呢?县令是容易当的么?一点也不容易呀!
他打定了主意:“学生愿意追随大人!”
祝缨也有点意外,陈峦提醒得对,她是得攒人了,她也打算从福禄县开始攒。她还没动手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了,怎么想都有点微妙。她说:“你没跟家里说。”
顾同道:“是。”
祝缨将他仔细看了一看,道:“有感而发?”
“是。”
顾同紧张得将拳头都攥了起来,祝缨道:“你本来就是我的学生,转科的事你再想想。”
“可是!”
“现在告诉你也没关系,反正过两天也是要告诉大家的。我上表了,还要再干一任的。”祝缨说。
顾同更加坚定了信念,道:“我听大人的安排!”
“时候不早了,先回去休息。你要真想明白了再来找我。咱们有更长的时间,不必非得转科才能安排好你。”
顾同面露疑惑之色,祝缨道:“三年和六年,安排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是非得转科不可,而是三年一任,转了明法科我更能护你们一程。你的想法我知道了,你回去好好想想,想想自己,也想想家里怎么应付。”
“是。”
顾同没有犹豫,想想自己?他都打算着跟这位县令干了,让学啥就学啥,不行就跟在身边伺候着学呗,估摸着比跟县学里的博士能学到的更多。想想家里?要什么都听家里的,肯定干不出一番事业来呀!
不过他还是很乖巧地告退了,心里已将自己当人家半个入门弟子了。
…………
赵苏往树影里一站,目送顾同离开,振一振衣袖,迈方步到了签押房外。
小吴笑道:“小郎君来了?”
赵苏故意问:“义父正在忙吗?”
里面祝缨说:“进来吧。”
赵苏神色如常地走了进去,祝缨将手中的公文又重新合上,说:“坐。”
“父子俩”坐好,祝缨问道:“觉得自己的官话说得怎么样了?”
赵苏苦笑道:“仿佛还差一点。”
祝缨道:“还要再下点功夫,不然到了京城这口音就够被人笑了。”
“京城?义父要回京了?那麦种?”
祝缨道:“不是我,是你。”
“我?”
祝缨道:“你多大了?”
“二、二十有三。”
祝缨道:“你要出仕,有几条路可走。第一,下死力气读书,试着考试,这一条路不太容易,你虽天资不差,福禄县之前文风不昌有些耽误了,等你能去京城科考了,怕不得十年八年以后了。第二,番学,我看你恐怕也不大愿意。那就去国子监,这个我能办到。”
她问过了刘松年,刘松年在这上面的眼光是比较可靠的。离京前拜访岳家,她又向岳桓打听了一下,将赵苏的文章等等给岳桓看了,又说了赵苏的情况。岳桓不愧是与刘松年一脉相承的文士,给出的结论也与刘松年相仿。
祝缨就打算以福禄县的名义把赵苏给京里考个国子监,说是考,赵苏也占了优势了。七、八分的把握还是有的,不过得挂末尾。
赵苏如果熬到三十岁再出仕,对于没有门路的偏僻小地方的人来说已算很好。但是三十岁是个理想的状态,天下俊才何其多?考到四十的也是一大把。祝缨自己算少年得志的,觉得一个人三、四十岁出仕然后熬资历,如果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说不定刚熬到六品就寿终正寝了。
不如从国子监上来,虽然也竞争激烈,但是机会比科考要大不少。而且比较容易接触到一些名门子弟,对赵苏来说比较划算。
祝缨道:“你要走正经的科考路子就是这样。要么你就再等一两年,我直接荐你做官。或者咱们这样,你先去国子监看看,稍慢呢,我再荐你出仕,不过这样一来你的品阶就不一定了。”
赵苏差点忘了他这次过来的目的,顿了一顿,才说:“全凭义父安排。儿此来是有些事向义父禀报的。”
“哦?”
赵苏将这几个月来发生的事一一对祝缨说了。
阿苏家一切都还顺利,与利基族又起了一点冲突,主要是大表哥想起上次被偷家十分不忿,也带人去别人家偷人放血,虽捆回了两个人,自家也有损失。现在是下半月,苏媛在山上,七月初准时下山。
县里人都盼着祝缨回来,这几个月祝缨的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