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接着便有三三两两的乡亲从里面陆续走出,手里提着些便宜的瓜果,路过刚刚被马和大肆吹捧的李郎面前也浑然不知,心满意足地带着收获往家里走去。
&esp;&esp;李明夷逆着人流走进门内。
&esp;&esp;“各位拿好,走好!”
&esp;&esp;讲得口干舌燥的马和给最后一人发完瓜果,刚笑眯眯地招手送客,便见提前回来的李明夷突然出现在视野中。
&esp;&esp;“李郎,你回来了。”他热络地招呼一声,顺手掰开一个地瓜,丢给李明夷半个,自己也大口大口啃起来。
&esp;&esp;李明夷拿着地瓜,往后打量着:“他们是?”
&esp;&esp;“他们都是本地的乡民。”马和嘴里嚼着水分丰润的地瓜,半点不耽搁倒豆子般的语速,“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咱们一无本地的根基,二无官府的扶持,又开在山妖山的脚底下,唯有把李郎你的医术广而告之,日后才能有病人上门呐。”
&esp;&esp;他满足地吞下一口甘甜的地瓜汁,忽然想到什么,紧张地看向李明夷:“我这可不是骗人!”
&esp;&esp;“我知道。”李明夷把半个地瓜又抛还给他,低头整理着今日在市集中购买的东西。
&esp;&esp;马和说的其实不无道理。
&esp;&esp;在专业领域他自负绝不输给当世的任何人,但要运作一个机构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esp;&esp;此人一贯痴迷于高成本的化学研究,却能靠一张嘴吃遍天下,放在现代至少也是个拉赞助的高手,没有任何机构能拒绝这种人才。
&esp;&esp;且他昨夜和刚刚提及的蓝皮山妖也正是李明夷一直在考虑的,除去非自然因素的可能,那么解释就只有极少的几种……
&esp;&esp;见他忙着手头的物什,马和好奇地凑过去脑袋。
&esp;&esp;——竟是一袋大蒜。
&esp;&esp;打眼一看,至少也有十数斤。马和不禁好奇:“你不是去置办药材去了吗?”
&esp;&esp;这么多的大蒜,他们得吃到明年去了吧!
&esp;&esp;“中药材老板明日送来。”李明夷收回思绪,掂了掂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大蒜,抬眸看着马和。
&esp;&esp;“这是我要做的药。”
&esp;&esp;“……用大蒜?”
&esp;&esp;“没错。”李明夷提起装着大蒜的布袋,看向马和,“不过,还需要加工。”
&esp;&esp;两个时辰后。
&esp;&esp;“李郎,这就是你说的药?”
&esp;&esp;被熏得眼眶通红的马和使劲盯着眼前盛着大蒜水的容器,不敢相信这就是李明夷所谓的“药”。
&esp;&esp;不过是把大蒜去皮捣碎,再封进瓦罐里用水泡着,怎么看都只是一锅调料。
&esp;&esp;果不其然,揭开盖子,除了直冲面门、快把他天灵盖掀开的辛辣气味,压根没发现任何特殊的产物。
&esp;&esp;李明夷也没闲着,把炉火点燃,将向马和借的器具架了上去。
&esp;&esp;一个竖椭圆的瓶形陶器。
&esp;&esp;他又在上面倒扣了一个陶壶,陶壶的盖子也被倒扣、封住。接着,从壶嘴里灌进一些冷水,把一根消毒过的引流管用厚厚的湿布裹上,压在下面的陶器和壶盖中间。
&esp;&esp;这样,一个简易的蒸馏装备就完成了。
&esp;&esp;马和眼珠一转,便看出了里头的名堂:“你是想蒸出蒜水的精华,冷凝收集?”
&esp;&esp;李明夷点点头。
&esp;&esp;蒸馏的概念对古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唐之前数百年的东汉就有了青铜蒸馏器。但工匠精心打造的器皿售价不菲,类似的原理下,眼前的装置足够平替。
&esp;&esp;“这倒省事。”
&esp;&esp;马和绕着这个朴素的蒸馏器看了一周,越看越觉妙不可言,被使唤剥大蒜的怨念顿时一扫而空。炉火刚刚烧起来,他便在李明夷的指示下将浸着大蒜的冷水倒进陶罐里。
&esp;&esp;木柴毕剥燃烧,小小的火苗托着硕大的陶罐,慢慢将之加热。
&esp;&esp;两人的视线一动不动,齐齐注视着引流管的开口。
&esp;&esp;足有两刻功夫。
&esp;&esp;就在两人的耐心也渐渐被灼烧的时候,一滴黄豆大小的油液慢慢从管口渗出,无声地滴到地面。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