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平乱有功,且功在社稷,如果他有个万一,是不是应该由德王世子继承皇位更好呢?”
舒仪道,“德王世子?才刚满两岁吧。”
德王子嗣不丰,姬妾所出的不算,正妃所出仅一个儿子,也正是因为生这个孩子时落下病根,德王妃缠绵病榻。舒仪在袁州时就曾听说,王妃怕这个孩子横遭不测,看得比眼珠子更宝贵,虽病中也时时牵挂,事无巨细都要关心。
“两岁不是正好。”沈璧道,“只要安阳郡王同意,沈阀必鼎力相助,为郡王请封摄政王,世子年幼,一直到成年这段时间,国家政事全要委托郡王。”
舒仪看着他似笑非笑,“摄政王?”
沈璧道:“为一个小儿摄政,皇与王又有多大区别,若说区别,对舒姑娘倒有些区别。”
“哦?”舒仪挑了挑眉。
“身为帝王自然要肩负家国,开枝散叶是必然,哪怕是心有所属,也需要设立六宫,哪及一般宗室自在。咱们明人不说暗话,郡王心仪的是姑娘,做郡王时嫁娶随心没人管束,要是一国之君,朝中大臣,宗亲皇室,谁能不管。郡王年过而立还没有子嗣,大臣们怕是要迫不及待充盈后宫了。”
舒仪笑容淡了两分,却仍是好性子说道,“历来主少国疑摄理朝政的人有几个好下场的?”
沈璧还以为劝动她了,马上把打好的腹稿道出,“世子才两岁,正是容易言传身教的时候,身边服侍的人人仔细挑选,让他好生亲近郡王,人非草木,岂能无心,就是视郡王如父也无不可。”
舒仪听得心头起腻,亏得沈璧还能一本正经的说出来,这番话拿去骗三岁孩子还差不多。她只是哦了声,没有回答。
“沈家用心并非虚言,”沈璧道,“还请书姑娘转达郡王沈家的诚意。”
舒仪淡淡一笑,“沈家这番动作德王可知晓?”
沈璧一愣,有些哑然。
舒仪目光在他身上一遛,道,“德王昨夜不是已经醒了?沈兄今日找我劝说郡王为德王世子摄政一事,德王殿下知是不知?莫非这是德王殿下有意的试探之举?”
沈璧悚然,他自以为昨夜德王醒来的消息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宗正府把消息瞒的严实无人知道,谁知被舒仪随口道穿。刚才说那些话的意图,被赤裸裸揭示。沈璧一时间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舒仪站起身,道,“沈阀进有进招退有退招,算计周全无人能比,可也别把别人都当了傻子。摄政一事我今日就当做没有听过,茶水已凉,我该走了。”
沈璧没有阻拦,目送她离开,拿起桌上茶碗,狠狠灌了一口已经泛凉的茶水。他腾地站起身,快马疾驰回到沈家。在书房寻到沈家家主,急促地说道,“父亲,速派人去袁州将世子接入京。”
沈阀家主还在为失去一株天下仅有的灵药而心疼,听到这一句还没反应过来,心想世子是谁,一转念明白是袁州那个才满两岁的小儿,毕竟是久经朝堂风浪的人,脑子转的飞快,一口气问了三个关键问题:
“灵药不管用?”
“德王伤势太重?”
“接世子来,你妹妹可怎么办?”
沈璧没有隐瞒,把太医婉转告知的话一字不改地说了,沈阀家主心疼道,“哎呀早知道你祖父病重时就该用这一味鹿活草,没想到这种灵药也会药性渐失。”商人本色暴露无遗,这个时候还在惦记灵草。
沈璧重重咳嗽一声,提醒道:“事有轻重缓急。德王身体根基已伤,虽有灵药逆转生死,但能拖多少时间谁也不知道。当务之急把世子接来,确立大统。”
这也是德王郑泰的意思,在病床前他托付沈璧就是接世子入京。这一举动是算计祁王心思去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但也不能要个短命的君王,德王险些一脚进了鬼门关,祁王身为宗亲之首,为了社稷安稳和皇家的统治,开始考虑其他即位人选。可这时德王又醒了过来。难题来了,德王被杜岩一刺洞穿肺腑,还有内里震伤,身体大不如前不说,还能活多久是个未知数。但对比安阳郡王郑穆,德王也不全是劣势,他还有两个优势,第一,入京勤王的大功劳。第二,他有儿子。
郑穆过了而立之年,还没有子嗣,谁知道有什么问题。
郑泰最了解祁王这位叔祖,他考虑的是大局平稳,能顺顺当当地延续郑氏的王朝比什么都重要。
把世子接入京,郑泰就是要告诉祁王,我能活几年不知道,但是我还有儿子可以传承大统,一代代不会断绝。退一步讲,他愿意让郑穆当摄政王辅佐他的儿子,至于儿子能不能顺利亲政,那太遥远,他已经无暇考虑。他能做的,让郑穆摄政,然后尽力抬高沈阀,让局势达到平衡,是郑家的儿孙,长大自然会懂得怎样操纵权力。
德王算盘打得好,沈阀家主第一考虑的却是沈家和女儿,他不住叹气,“算计那么多,用了那么多钱,难道就便宜一个两岁的黄毛小儿,德王的太子应该由我女儿所出才对。”
沈璧神色一敛,正色道,“父亲莫要再提这个,现在没有什么比帮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