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举之后还有一环吏部考试,作为对其行政能力的考察,然而考进士科的一般为中下层士族,他们比起世家子弟,朝政经验就较为浅薄,所以反而会被其正大光明地鄙夷不如。并且进士科选手多学《文选》,而非世家治家的三礼之学或经学,于是常被李党批驳浮薄。再加上考进士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暗箱cao作等不光彩的一面。很多诗赋优秀者想要考进士,都得先学会“沽名钓誉”,劳累奔波于公卿之门,只为献上自己的干谒之作,想要使得自己声名远扬。这就更让自认“高贵”的世家子弟们瞧不上他们,两党的矛盾因此日益加深。】讲到这里赵家皇帝就感觉自己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脑壳也不痛了,他又能行了。最起码赵顼和赵祯是真的乐呵呵地暗地里揣手:他们大宋好歹就不会有这样尖锐的世家和寒门之间的矛盾!别的都不多说,光是看看现在眼前这些朝堂上位居高位的大臣,他们都能提溜出来一波出身寒门的存在,却很少有所谓世家子弟。毕竟他们大宋在文教、培养寒门子弟上面花的钱,那可都是从他们国库中掏出去的真金白银啊!这样寒门与世家之间天然的壁垒,才在他们的金钱攻势下稍有动摇。亟需通过科举上升的人,被拓宽了上升渠道之后,他们只会比紧迫感不强的纨绔子弟们更加发狠,急切得想要改换门庭。然而范仲淹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正相反,他皱起了眉。彼时大唐进士所面临的不熟政务的窘境……眼下大宋的寒门,又怎么可能没有遇到类似的困难呢?自己就有过亲身经历,在基层实践中摸爬滚打后才总结出个人经验的大臣,想到自己改革吏治的政策,又低头陷入了沉思。【除了出身以外,两党还在具体政策上存在争议,就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比如在如何对待藩镇这个问题上,让大家可能比较错愕的是,是常规认识中恩荫出身没什么能力或者趋向保守的李党主张打击藩镇,加强皇权。而进士出身的牛党,反而因为进士基本上是先在地方为官,进而选取有功者入朝,从而和地方势力藕断丝连,主张维持现状,任由藩镇林立。】“这后世人——”听见这话,首先是有人喉口里闷出一声嘲笑来的。虽然大家口头上都说的是士大夫为天下计,将自己标榜为朝堂上的一股清流。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总是跟着自己的利益走的,怎么可能因为一种单纯刻板的印象而被cao控?向来是利益决定立场,而不是立场决定选择。这后世人竟然还说大家的常规认识——那可还真是透着一股清澈的傻劲。然而他的嘲笑还没完全出口,就被旁边人一把捂住塞了回去。开玩笑,真当这是私底下可以随意点评的东西吗?哪里来的蠢货,上头可还坐着皇帝本人呢!你打算当着他面说些什么混账东西?
前头的王安石看着这一幕,慢慢收回自己原本低头后瞥的目光。这才是真的傻子。他在心里淡淡地点评着。不过是因为自己在熟悉的方面,突然抓住了微妙的点,就开始借此生出自得优越之心,以为自己超过了后世大部分人的见识吗?他的眼神反而闪着熠熠的神采。那句话的言下之意,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讯息,分明是在指,这后世人的视频,实在对着无数可能不清楚这些弯弯绕绕的普罗大众进行讲解啊!这分明是文风昌盛、教化之德隆盛啊!【总而言之,唐末之际的历史发展趋势即为解决以上此四个问题。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起统一的政权。而赵匡胤赵光义这兄弟两为之做出的一系列尝试:比如严夷夏之辨,强干弱枝,重文武之别,裁抑王室奢靡,控制外戚力量,将唐朝比如均田、两税等并无定制的优秀政策制度化等,最后使得他们成功建立了宋朝,并且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些措施的核心理念,后来就被仁宗时期的文官士大夫们确定为祖宗之法的根本,虽然各代政治家出于自己目的进行了不同方向的解读和发散,都绕不开以下这几个关键词:实内虚外、崇文抑武、权力分散、相互牵制。】赵匡胤的嘴角向上稍微勾起。赵光义脸上的笑意逐渐外露。这是要夸我们,对吧对吧?用后世人的话来说,我们这可是顺应了那唐末的历史发展趋势啊!怎么着都得夸夸我们吧??针对地方割据,将地方的财富和兵力都收归中央;针对武将造反,抬高危险程度最多不过贪污的文官;防止文官形成总体势力对抗皇权,干脆分割文官集团让他们自己内斗。他们做的难道还不够出色吗?这可是努力保证着自己的皇权不会衰落不会为臣下篡夺诶!【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确实给宋朝带来了一些正面上的作用。你怂皇帝怂是真的怂,但是搞政治斗争的水平和能力,也真的是让人无语地高。】老赵家:?等会,不对啊!后世人你这什么奇离古怪,不忍多看一眼的嫌弃鄙夷的语气啊!
海棠情欲